瑞士青年导演Emanuel Hänsenberger:首赴中国 “解密”北京胡同

中新社·华舆>谈资[原创] 撰稿/陈学颖 陈菀雩 摄像/李雪峰 编辑/东临
2018-07-18 14:29

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、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2018年度“看中国·外国青年影像计划”于4月19日至7月17日举行,来自35个国家的100名外国青年导演落地北京、贵州、青海等地,围绕今年的主题“生态·生物·生活”拍摄纪录短片,通过影像认识中国。

(视频来自华舆)


在2018“看中国”中国行的11个选题项目中,一位外国青年导演看中了北京最具特色的胡同,想借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“大做文章”,这个人就是来自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的Emanuel Hänsenberger。


“这虽然是我第一次来中国,但我很早就对北京胡同有很大的兴趣。我听过、看过许多关于胡同的信息,但我不确定真正的胡同到底是怎样的。这是我做这个项目的初衷。”Emanuel Hänsenberger对捕舆者说。



7月6日,来自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的Emanuel Hänsenberger在北京鼓楼附近寻找拍摄地点。(图片来自华舆)


欧洲青年“钟情”北京胡同


今年26岁金发棕眼的Emanuel Hänsenberger不仅是本届“看中国”的颜值担当,还是一名明星选手。


现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二年级的他在2015年取得了福里堡大学(University of Fribourg)的新闻学和文学的双学士学位, 后以摄影师和作家的身份工作多年。由他参与制作的戏剧以及短片都曾在瑞士获得过很大的成功。



7月17日,2018看中国·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。Emanuel Hänsenberger与其他导演上台接受纪念证书。(图片来自华舆)


谈起胡同,因拍摄紧张而倍感疲惫的Emanuel Hänsenberger开始侃侃而谈。


“我之前从欧洲纪录片中了解到的胡同都是很传统,很漂亮,并且有很多游客参观的,但当我真的来到北京看到真正的胡同时,我才发现,胡同里还居住着不少的本地人,并没有那么多游客。”Emanuel Hänsenberger接着说道。



7月6日,拍摄间隙,Emanuel Hänsenberger坐在一辆停在胡同里的三轮洋车上休息,与过路的行人打招呼示意。(图片来自华舆)


Emanuel以北京的胡同文化作为选题拍摄北京胡同,从傅察丹青、张迎星、荣景甡三位胡同画家笔中的画出发,制作短片《画·家》(The Painter’s Quest)。


Emanuel说,他镜头中所展示的中国色彩缤纷,并且充分地呈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特色。与中国胡同画家的合作使得这部影片更多了一丝艺术气息。


Emanuel用各种角度记录傅察丹青的作画过程。(受访者供图)



张迎星师傅(中)将自己的画作送给Emanuel和助手孙佳宁。(受访者供图)


Emanuel拍摄荣景甡作画过程。(受访者供图)


倦意赶不退热诚 坚定不移电影梦


为了这部带有艺术气息的短片,Emanuel成了夜以继日的“工作狂”。


“对一部10分钟的纪录片来讲,5天的时间太短了,你很难在5天内去找到你要的材料讲好一个故事。我希望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抓住更多的细节,去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,但现在我只能没日没夜地工作,我真的太累了。”Emanuel说。


7月6日,Emanuel Hänsenberger在中方志愿者协助下进行拍摄工作。(图片来自华舆)


Emanuel的助手孙佳宁告诉捕舆者,Emanuel是一位非常专业的导演。“他(Emanuel)的专业知识让我觉得很钦佩,我觉得我需要向他学习的东西很多。”


在孙佳宁看来,Emanuel工作跟非工作时间是两种不同的状态。“他工作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,忙的时候更会经常废寝忘食,不吃饭不喝水,全心沉醉于拍摄工作当中。但私底下跟我们聊天的时候又很风趣、很善谈。”Emanuel对电影制作的热诚让孙佳宁非常敬佩。


7月12日,影片拍摄与剪辑工作基本完成,Emanuel Hänsenberger(左二)与其他同伴听取中外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。(图片来自华舆)


在此次中国“初体验”当中,Emanuel除了“揭秘”了自己向往的北京胡同,还体验了一把令他惊讶的移动支付。


“北京的胡同建筑极具传统韵味,但更令我刮目相看的却是当地人相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。”Emanuel感叹着继续说道。“在瑞士,我们多数使用现金,虽然有些地方可用信用卡,但不像在北京,几乎所有交易都可以使用微信支付。希望未来瑞士也可以这样。”



7月17日,2018看中国•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,中外代表共同合影。(图片来自华舆)

推荐阅读

热门评论

前往华舆APP查看全文,
更加精彩